舜耕歷山古遺址

字號:        

文件來源:鄄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瀏覽量:  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05

歷山古遺址是上古舜帝誕生之地和躬耕之所。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閆什鎮(zhèn)歷山廟村西,南臨東西村街,西為舜廟建筑群。1980年文物普查中發(fā)現(xiàn)并確定該遺址,當(dāng)時遺址地表可采集遺物的范圍東西45米,南北77米,總面積3465平方米。地表采集遺物主要有陶片、人骨、木炭、蚌片、燒土塊和金屬冶煉渣。陶片以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為主,泥質(zhì)灰陶次之,紋飾以繩紋為最多,方格紋、籃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,此外還有少量的磨光黑陶。從部分可以看出器形的陶片分析,主要有鬲、罐、盆、杯、瓦等。經(jīng)鏟探得知:文化層堆積3.7米,地表向下1米為擾亂層,1---2米灰褐土,為漢至商代文化層;2---4.7米灰黑土,為龍山文化層,包含物有陶片、人骨、木炭、燒土塊、及金屬冶煉渣等。可以看出器型的有:細泥黑陶筒形杯、夾細砂灰陶鬲、泥質(zhì)灰陶敞口罐等陶片,分屬于山東龍山文化、商周文化和漢文化遺物。

歷山的文獻記載:

關(guān)于歷山,歷代史籍中均有記載。《墨子?尚賢》說:“古者舜耕歷山,陶河濱、漁雷澤。”
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謂“舜耕歷山,漁雷澤、陶河濱。”“舜耕歷山,歷山之人皆讓畔。”

周顯王年間,孟子往衛(wèi)至歷山,見舊跡而欲田之。這是古代名人親到歷山尋古的最早記載。

《史記正義》曰:“濮州雷澤縣有歷山、舜井,又有姚墟,云舜生處也。”

鄭玄《注》曰:“歷山在河?xùn)|,今有舜井。”皇甫謐曰:“今濟陰歷山是也,于雷澤相比。”

至北魏酈道元著《水經(jīng)注》,對歷山的表述更加細致形象。“雷澤西南十里許,有小山孤立峻上,亭亭杰峙,謂之歷山。”

南宋羅泌有《歷山考》曰:“歷山有四,一河中,二齊之歷山,三冀州,四濮之雷澤。耕漁必不相遠,即此為是。”

《元史·和尚傳》:“子千家奴。延祐五年致仕,退居濮上,筑先圣宴居祠堂于歷山之下。聚書萬卷,延名師教其鄉(xiāng)里子弟,出私田百畝以給養(yǎng)之。有司以聞,賜額歷山書院。”

至清孫星衍《岱南閣集·歷山虞帝廟碑銘》載:“山高平地止二丈許,或言石為土掩,上有虞帝廟。”

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》“曹州府歷山篇”載:“在濮州東南七十里,接菏澤縣界。”

清末葉圭綬《續(xù)山東考古錄·山考》將濮州歷山列入“古有今無之山”,稱“是元時茲山尚在。今其地名歷山廟,莽平無拳石,而雷澤即涸無勺水。陵谷變遷,于茲為信。”

明《濮州志》載:“歷山在州東南七十里,即虞舜躬耕之處,有舜廟。” 

歷山的文物遺存:

司馬遷說:“天下明德,皆從舜帝始。”歷代統(tǒng)治者對帝舜極為推崇,舜不僅是“堯天舜日”的重要代表,更是德孝文化的最早踐行者。歷山舜廟建于春秋時期,地面以上已不見遺跡。自漢以后,歷代官吏為其修廟朝拜者更多。南朝宋顏延之有《祭虞帝文》,北魏溫子升有《虞帝廟碑銘》。元張須著《舜祠記》并刻碑立于舜廟,該碑現(xiàn)仍立在歷山古遺址之上,碑文曰:“須來游于鄄,知帝廟在雷澤之北,瓠河所經(jīng)是為姚墟,亟往拜焉。”《帝王世紀》、《竹書紀年》等史籍均記載舜生于姚墟,故姓姚。綜合文獻記載和文物資料考證,以今歷山古遺址為坐標,姚墟在雷澤西南,西鄰瓠子河,歷山腳下。今舜耕歷山遺址位置與歷代史籍的記載完全相符,鄄城不僅有舜耕歷山古遺址,更是帝舜之故里。

歷代所修舜廟,因黃河河患或人為破壞,廟堂建筑損失殆盡。如今歷山舜廟得以重修,著名學(xué)者季羨林題“歷山虞帝廟”匾額懸于山門,國家圖書館館長、哲學(xué)大師任繼愈題“舜耕歷山古遺址”已刻巨石于廟中。

歷山為鄄城縣古代四座土山之一,該遺址距地表較淺,文化層較厚,遺物豐富,延續(xù)時代較長。歷山古遺址發(fā)現(xiàn)于1980年9月全省文物普查中。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06年歷山古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并樹立了保護標志。

歷山的考古勘探工作:

2014年4月,為編制歷山古遺址保護方案,菏澤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歷山古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。勘探前繪制勘探區(qū)域平面圖,在勘探中,做到孔孔編號、現(xiàn)場報記。依據(jù)土質(zhì)、土色、包含物判斷該探孔反饋的鉆探信息,并及時標注在圖紙資料中。本次考古勘探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5°26′40.83″東經(jīng)115°17′22.64″。通過這次較為系統(tǒng)的考古勘探,我們基本了解歷山古遺址所在區(qū)域的地層堆積狀況。該區(qū)域?qū)冱S河沖積平原,地層屬淤積而成。同時,對堌堆遺址內(nèi)涵有了大致了解。魯西南地區(qū)在上古時期,地勢低洼,野草叢生,林木茂密。良好的自然環(huán)境,成為先民采集漁獵農(nóng)耕的天然王國。但在這一時期,人們抗御自然災(zāi)害的能力十分有限,為避水患,先民常擇高而居,或通過人為活動抬高居住環(huán)境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(xùn)》有云:“禹之時天下大雨,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”。先民聚落遺址在黃河決口多次沖刷、淤積后,歷經(jīng)滄海桑田的巨變,方形成如今之現(xiàn)狀。

綜合本次歷山古遺址勘探結(jié)果,據(jù)土質(zhì)、土色和包含物,歷山遺址地層堆積大致分為七層:

第一層:現(xiàn)代擾亂層:灰褐土,土質(zhì)松軟。厚約10-30 厘米 。雜有植物根系、塑料碎片等 。該層遍布整個遺址。

第二層:擾亂層,灰褐土,土質(zhì)松軟。距地表30厘米。厚約140厘米。雜有草木灰、紅燒土顆粒、石灰粒等 。該層僅限于遺址中北部。出土物有瓷片、瓦片、素面、繩紋灰陶片等。時代當(dāng)為明清時代。

第三層:灰褐於土,土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較緊密。距地表170-230厘米,厚約5-10 厘米 。雜有草木灰、紅燒土顆粒、灰陶顆粒、石灰粒等 。該層僅限于遺址東部、南部。

該層是一活動面。平面呈長方形,東西寬70米、南北長80米。在東邊探出長約1米的殘垣,青磚鋪筑,寬約30厘米。可能是重修的“虞帝廟”的院落遺址,時代應(yīng)為元代。而在遺址的西北角,發(fā)現(xiàn)距離院址約20米有一長寬均為6米的范圍,距地表300-400厘米,填土為花土,下有青磚和石頭,因水位較高(距地表200厘米),是否是墓葬或者石碑群,不能判定。

第四層:灰褐土,土質(zhì)松軟。夾雜紅燒土顆粒、草木灰、黑土塊等。距地表約140厘米,厚約100-120厘米。該層僅限于遺址中北部。出土繩紋灰陶罐片、布紋瓦片。時代當(dāng)為漢代。

第五層:灰褐土,土質(zhì)松軟。夾雜紅燒土顆粒、草木灰、大量的黃土快等。距地表250-300厘米,厚約130厘米。該層僅限于遺址中北部。繩紋灰陶片、素面灰陶片。時代當(dāng)為戰(zhàn)國。

第六層:黃褐土,土質(zhì)松軟。夾雜紅燒土顆粒、大量灰土塊、草木灰等。距地表370厘米,厚約20厘米。該層僅限于遺址中北部。出土物中有弦紋灰陶片,時代當(dāng)為周代。

第七層:淺灰土,土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松軟,夾雜紅燒土顆粒、大量黃土塊、草木灰等。距地表約370厘米,厚約130-159厘米,該層僅限于遺址中北部。出土物中有細繩紋鬲片,時代當(dāng)為早商-岳石。

第八層:黃褐沙土,土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松軟,較純。距地表約500厘米。在勘探過程中,因歷山古遺址地下水位較高,文化層第⑧層未能全部探穿。探及深度600-700厘米。探孔出一薄素面灰罐陶片,時代當(dāng)為龍山。由于地下水位較高,給勘探帶來極大困難,文化層第八層未能探穿,未到達生土層,因此不排除歷山古遺址地下存在更早考古學(xué)文化層的可能。

2019年3月,報經(jīng)山東省文物局批準,鄄城縣在歷山古遺址開展了大范圍的考古勘探工作。在歷山地下發(fā)現(xiàn)了南北550米,東西320米,總面積約17萬多平方米的龍山文化遺址,這是迄今為止菏澤境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規(guī)模的龍山文化遺址。也為史記中關(guān)于舜所居“一年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”之說找到了科學(xué)的考古資料證據(jù)。

打印 關(guān)閉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(dāng)前頁
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,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,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,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新竹市| 岳阳县| 铁岭市| 汤原县| 平谷区| 仙桃市| 库伦旗| 玉门市| 汶上县| 麟游县| 嘉鱼县| 连平县| 阳江市| 雷山县| 湘潭市| 当雄县| 凯里市| 雅安市| 兴国县| 清水河县| 滕州市| 晋城| 阿坝县| 高清| 岳西县| 贡嘎县| 丹阳市| 邵阳县| 富顺县| 忻城县| 宜阳县| 界首市| 阿拉尔市| 玉门市| 桦甸市| 张家界市| 太谷县| 古浪县| 阿拉善盟| 巴林左旗| 阿城市|